名稱:城市垃圾清運處理設施規劃的基本原則
城市垃圾清運處理設施規劃的編制工作,在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下,應該遵循下述一些原則。
(一)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的原則
垃圾處理 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持續協調的發展。上述原則是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上提出的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基本方針;標志著中國的發展戰略從傳統的只重視發展經濟忽視環境污染的戰略思想向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轉變。這一轉變是在我國總結過去發展經驗和國外發達國家發展經歷的基礎上得出的寶貴經驗,作出的明智之舉。
由于城市垃圾清運處理系統工作任務的特殊性,使得其與一般意義上的環境規劃相比,這項原則就顯得尤為突出。城市垃圾清運處理設施的建設,直接受到城市經濟建設、城市道路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影響。因此,城市垃圾清運處理設施系統如果不與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其實現和運行將很難達到立項效果,甚至是一紙空文。
《二)遵循經濟規律、符合國民經濟計劃要求的原則 城市垃圾治理與經濟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密切關系,經濟發展需要消耗環境資源,排放污染物,施加環境壓力,.產生了城市垃圾問題;另一方面,城市垃圾的清運和處理需要資金、人力、技術、資源和能源,而所有這些又受到經濟發展水平和國力的制約。在經濟與城市垃圾治理的雙向關系中,經濟起著主導作用,這表明城市垃圾清運處理問題歸根到底是一個經濟問題。因此城市垃圾清運處理規劃必須符合并遵循經濟規律,符合國民經濟計劃的總體要求。 (三》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
城市垃圾治理的可持續發展應該根據全面控制理論,以清潔生產、循環再生和污染控制為原則。改變過去城市垃圾清運處理的混合收集狀態,在源頭利用廢舊物資回收系統和分類收集等方式,對可資源化垃圾進行回收利用,從源頭防止城市垃圾的產生。
由于我國過去城市垃圾清運處理存在問題過多,許多城市已經陷人垃圾圍城狀態,因此在清運治理方面不僅要對付現狀,而且要逐步清理過去的老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四)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
首先,城市經濟發展狀況、地理位置、氣候特性、生活習慣、消費水平、工資收人、能源結構等方面不同,產生垃圾的產量和組分性質會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其清運和治理必然要求不同;其次,城市垃圾清運需要的資金、人力、技術、資源和能源受到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經濟承受能力的制約,因此,必須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而不能盲目地超越城市經濟承受能力.,投人大量資金采用所謂的高科技來清運和處理城市垃圾,這是不現實的,而應該根據設計情況,強化城市環衛管理,以看促治,向管理要效益。
【五)城市垃圾清運處理要與城市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的原則 城市垃圾清運和治理問題貫穿于城市發展的全過程。因此在城市基礎建設中,必須充分考慮城市垃圾清運處理設施的建設問題。城市垃圾清運處理系統的運行效果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關系較大,例如,對較差的城市道路狀況要保證道路清掃質量是十分困難的*此外,還應該強調、城市垃圾和其他廢棄物集中治理、配套規劃.